在新中国走过60年发展历史的今天,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以“新中国美术家”为主题的系列展览,对全国范围内1949年以后出生的中国画名家进行梳理、展示和推出,研究他们的艺术成就,肯定他们的艺术价值,为弘扬当代美术的中国风格、中国精神和中国标准,塑造时代经典做出自身的贡献。
何加林接受采访阐述此次展览的来龙去脉以及重大意义
近几年来,中国国家画院一直致力于当代艺术名家档案的挖掘和整理。通过三个步骤来进行:首先是“岁月丹青”大型专题片,将60余位70岁以上的老艺术家进行了集中呈现,抢救性地收集了很多珍贵的文献、图片和视频资料,集中地展示出功成名就的大家风采,影响很大;其次是通过“南北对话”大型展览,以秦岭为界,南北各选25位年龄在60—70岁之间的著名艺术家,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示艺术成果,碰撞艺术火花。“此展览是中国国家画院和文化部做的一个重大课题项目,我们打算在几年之内将各省的1949后出生的优秀艺术家做一个推广。”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副主任,中国美术学院,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、硕士生导师何加林在接受采访时候说道,“而此次’新中国美术家’系列展,是这系列’三部曲’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收官之作,形成完整的老中青宏大阵容。这三个系列的完成,体现了中国国家画院通过自己的视角,对近一个世纪以来当代中国画坛名家的价值判断,同时也是一项规模庞大的对中国当代美术的档案梳理,意义重大。其实此14人展在北京已经做过一次,这次拉回西安,向陕西人们进行汇报,其意义在于走出去和走回来。充分展示了陕西49后这些优秀艺术家的成就和风貌,我们藉此展览可以获得多重的不同的艺术享受。我认真拜读了这些作品,感受到陕西中青年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,用多元的手法表达了对生活的再认识,一定会引领更多年轻人对艺术的坚持和探索。”
乔宜男接受专访,表达展览意义以及陕西艺术家在国内艺术界特点和重要作用
陕西国画,一如澎湃流淌的血液,贯穿着陕西历史的发展。长安画派,无疑是这个历史中的一颗明珠。长安画派铸造的辉煌,依然影响着当代画坛。而长安画派之后,当代陕西画坛在85新美术运动、学院派教学、全国美展、中国画反思、重大题材创作、理论研究、画院建设、对外学术交流、青年画家扶植、基层美术人才培训等各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,且取得了一系列可喜可贺的成果。
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划者之一,中国国家画院画家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中国工笔画协会会员乔宜男接受采访时说:“在国家画院,已经展出了江西省、广东省、浙江省、陕西等各四个省十几位优秀艺术家作品。说到陕西省,它有自己的整体风貌,那就是:重笔墨、重造型、有生活、有传统。是当之无愧的长安画派的继承,在全国几大美术强省有鲜明特色。这14位画家虽有共同点,但个人风貌完全不同,可以说是和而不同,各有千秋。这14位艺术家正是最好的成熟期,但是他们未必被大家熟悉,我们国家画院搭建一个平台,让他们呈现。当然,我们不止有展览,还有视频拍摄等形式。在横向和纵向上呈现大家作品。”
著名画家崔振宽先生接受媒体专访,表达陕西画家和中国画家应该走出去,在国际上发声
在这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中,以贺荣敏、刘永杰、姜怡翔、范华、王保安、张小琴、杨光利、石丹、李才根、杨季、邢庆仁、万鼎、刘西洁、叶华等为代表的1949年后出生的美术家群体,在各个发展时期,各个关键环节,各个重要岗位,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,他们可以称之为陕西当代美术的脊梁,他们支撑着陕西美术的发展,他们担当着陕西美术的今天和未来。
著名山水画家、国家一级美术师崔振宽先生认真观看了展览之后,接受记者访问时说:“这14位画家都是我所熟悉的,从作品中看出有了新的探索,在艺术风格上互相之间拉开了很大的距离。这点是非常难得和重要的。此展览不止在陕西展出更是在全国各地的,在多元化的背景下,必须探索不同的艺术领域,将自己探索的那块做好就是不错的。过去的展览面貌很像,几乎千人一面,现在这种状态改变了,这点和时代精神契合。我们还是要和国际接轨的,我们要从两方面做努力:一是艺术家自身努力,体现中国画的笔墨精神,这是独特的,外国画中不再,笔墨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;另一方面:我们国家的主管部门要不断向国外作为软实力推广。”
陕西省国画院院长范华作为参展画家代表致辞:对大家表示感谢,我们这一代都是在美院老一代老师的关心在成长起来,深深感恩曾经的老师和前辈;感谢国家画院以及同辈;我们14人代表陕西美术的水平,也不敢当,我们正努力呈现艺术风貌。敬畏长安和汉唐的厚重文化,以及长安画派。我们脚下的就是大唐遗址,每呼吸一口空气,都可以联系到过往的文化;本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都不可复制。我这次参展作品是去年关于黄土高原的练习小画,从形式感和书法角度,用简练的笔墨表现黄土高原的特质。笔墨构成也相当现代,既有西部黄土高原韵味特色也有新笔墨形式的转化,是这个时代的人对自然对笔墨的理解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